馬公市虎井里(島)原名叫做『好井』(閩南話虎與好諧音),那口井的位置在虎井島東端,在清朝雍正年間,「媽宮」(即今馬公市區)曾有部分先民,遷居到虎井島落戶,以捕魚為業,才發現島上那口井,井泉可以飲用因而得名。叫做『好井』。
後來所以改名為『虎井』,相傳是有一次島上一位家庭主婦帶著小孩去汲水,但不幸,那只有幾歲大的孩子因為不慎摔落井中喪命,島上先民因而改口叫它『虎井』,以示那口井是會吃人的『虎』之意,目的是要提醒大家去汲水時必須防範摔落井中。
澎湖所有文獻只記載風災雨災,而未記載地震這種自然災害;但據筆者祖父那一代的先民曾說,古早『虎井頭』常發生崩山,一口大井也崩落海裡去了。
所謂『虎井頭』,是指虎井島東端,而崩山,可能是發生地震;至於「古早」是「早」到那個年代,已無從考證,但相信是清朝道光年間以前。
因為澎湖唯一的進士蔡廷蘭撰寫澎湖八景詩時,是在道光年間他考中進士後,詩中有句『虎井澄清』便是其中一景。
據蔡進士的後裔蔡平立先生解釋,所謂『虎井澄清』是指當風和日麗時,『虎井頭』的海水特別清明,可以看到『虎井頭』海底有一座沈城。
目前尚存的許多文獻都記載,有虎井沈城這回事。
民 國七十二年前後,台北潛水專家謝新曦,為了證實有無『虎井沈城』,曾與澎湖好幾位潛水好手潛入『虎井頭』海底細看,未發現沈城,卻發現海底有不少大小不同 的玄武岩石塊,由此已可證實,筆者祖父那一代長輩所說,『虎井頭』常崩山是事實,那口『虎井』也因發生崩山而隨著落海中,因此地名雖叫虎井,已看不到有像 老虎形狀的古井了。
虎井島的另一個特點是,正好位在北回歸線中間,東經一一九度廿九分四十二秒,北緯廿三度廿七分廿四秒,與豎立在嘉義縣的北回歸線標幟碑同一直線。
在明清兩個朝代,虎井島海域曾經是朝廷駐軍與外國人及海盜打仗的戰場,也是漁產量最多的漁場,如今因為資源大減,島上居民紛紛他遷,預料在可見的未來,虎井島將可能變成無人島。